致敬!苏州教育系统这些集体和个人获全国、省“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2021年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2023-10-31

  五一劳动节前夕,中华全国总工会、江苏省总工会陆续公布了“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名单”“2023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名单。

  苏州教育系统

  这些集体和个人入选

  一起来看看!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徐又佳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治疗组长,主任医师、教授

  蒋妍兮(女)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

  方琴(女)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信息工程系副主任

  龚胜强 

  江苏省常熟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严卫林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沈明程 

  苏州市叶圣陶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沈振亚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 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组团帮扶团队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徐又佳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治疗组长,主任医师、教授

徐又佳是医学博士,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州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苏州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他是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苏州医学领军人才,苏州十佳魅力科技人物,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医34载,为医,他是为患者实施手术赋予健康的“工匠”,是帮患者迈出术后第一步的“拐杖”。为学者,他勇于创新,建立骨质疏松防治协助组,创立苏州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构建苏州骨质疏松症防治学术平台,填补这一领域的苏州空白。

  疫情期间,他亲临封闭社区义诊患教,共为800多患者手术;参加组织援巴基斯坦抗疫、苏州核酸检测、医院新冠病房增援。

他推动苏州骨松防治水平走在江苏前列:创建苏州骨松专委会,成立首家骨松中心,负责苏州531骨松项目实施,策划全国首个市级骨量流调,承办7次全国全省年会;现任全国骨松学会副主委、省和市主委。2022年负责中国首个《骨松再骨折防治共识》制定,2020至2022年3次入选全国百名骨科医师学术影响榜。

  他教书育人口碑优异:培养博士硕士147人,多人获省校优博并成为学科带头人。

  蒋妍兮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2013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蒋妍兮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江苏省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苏州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一等奖,苏州市中小学专业素养比赛一等奖,苏州市中小学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初中组一等奖等,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多次开设省、市、区级公开课,获一致好评!被评为苏州工业园区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工作者。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蒋妍兮老师获中学数学组全国第一名!她历经市赛、省赛层层选拔,一路挺进国赛。在备战国赛过程中,她一遍又一遍精心“磨”课,。最终蒋妍兮不负众望,作为江苏团队苏州唯一代表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即全国第一名。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方琴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信息工程系副主任

方琴已在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一线技能教学岗位上耕耘23年,其间,担任班主任工作近10年,所带班级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辅导18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金奖12人次,个人连续3年获江苏省技能大赛服装项目不同赛项教师组一等奖。领衔的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首届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

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方琴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能力素养,积极参加小组调研活动、代表助民企活动;参加法院、检察院听证会;参加苏州市人大关于开展《苏州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立法调研活动;多次参与选民接待日接待活动,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对于从基层调研群众反映迫切需解决事宜,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代表职能。

  方琴热心公益事业,是张家港市阳光助学服务中心的一位志愿者,多年来,一直默默资助一位单亲经济困难家庭孩子的学业,定期和孩子及单亲母亲沟通交流,帮助她走出困境。

  龚胜强

江苏省常熟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从教26年来,龚胜强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做一名让学生幸福的老师”是他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他师德高尚,业绩显著,是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苏州市劳动模范,姑苏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优秀班主任等。

课堂教学中,他锐意改革,坚持“师生共进”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以生动激发兴趣,以实验引发质疑,以合作培养能力,以探究启迪智慧”的教学风格和“激情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特色,深受学生喜爱。曾获全国课堂教学案例一等奖,辅导学生获全国金牌6枚、全国银牌4枚,获苏州市首枚国际化学奥赛金牌,被授予全国优秀辅导老师,全国化学基础教育奖等称号。

对待教学科研,他严谨治学,成果丰硕,示范辐射。发表省级以上论文近20篇,主持或参与全国课题1个、省级课题3个,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他受邀在周边县市区城市做经验推广,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高中化学学科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教育评估院专家组成员。他积极推动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深受同行的好评。

  严卫林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作为一线教师,三十年来严卫林一直在乡镇学校任教思政课,并坚持每年任教初三毕业班,每年获中考教学成果优良证书;牢记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探索主题情境探究教学,项目获评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一线管理者,严卫林以发展好学生作为学校工作第一要务,尽全力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引导教师立足课堂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学生素养好、能力强、后劲足,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引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加快自身专业成长,教师团队成长迅速,骨干教师梯队合理,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沈明程

  苏州市叶圣陶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2019年8月,沈明程来到苏州市叶圣陶中学校时,学校还在建设中。面对工地复杂的事务,沈明程首先确立了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原则,保证每一个隐患都不放过,不留安全“死角”。为确保学校按时投入使用,他每天从家中到工地、从城南到城北,穿梭在工地生活区和施工区,穿梭在网络办公群中间,为金秋如期开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梅雨季节,苏城户外高温高湿,在室外走上几分钟,衣服就会被汗水湿透。对沈明程来说,这种“蒸桑拿”的感觉,已成为家常便饭。

学校正式开办前,老师们各在兄弟学校交流,为了增强全体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沈明程组织教职工共同参加活动,共同谋划学校发展。2019年国庆前夕,组织教职工齐聚工地快闪唱响《歌唱祖国》;年底,组织教职工合唱团首次参加直属学校工会合唱比赛获得一等奖;冬至夜举办团建活动,在寒冷的冬天送去家的温暖……他鼓励教职工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创建各项活动,发挥个人所长,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沈振亚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沈振亚是医生、大学研究所长、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是江苏省医学杰出人才、苏州市杰出人才、苏州市劳动模范,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与研究工作40年,1996年留美回国,创新多项关键技术,从零起步,8年将学科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现为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分中心、江苏省医学创新中心等,科研五年总量值全国第六。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23项,发表SCI论文145篇,授权国家专利1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18项。2017年以来,他11次赴南疆实施“润心计划”,推动当地心脏外科发展,被央视新闻联播特别报道,受中组部高度评价。为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组团帮扶团队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组团帮扶团队2018年成立,21人次先后参与了援疆、援黔工作,其中援疆一年半1人,援黔一年2人、半年4人。48节公开课,35场讲座,2个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2期州级培训班导师,10万元贫困学生扶贫经费、3.6万元器材捐赠,4万多字的书面建议……形式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个人捐赠全方位释放出“组团式”帮扶效应,有效提升了受援地学校的管理品质、师资队伍素质、课堂教学质量、学术科研水平和校园文化内涵,全力推动当地教育工作开创新局面。2020年获评“苏州市工人先锋号”,苏州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嘉奖,个人嘉奖2位,省级个人表彰1位。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生物医药专业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全方位服务苏州万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

生物工程系重视学科引领,生物工程学科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2022年江苏省高值化合物绿色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入选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专业建设上,生物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生物制药专业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共建的医药生物技术学院入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

生物工程系加强技术创新,累计获批省市级科研成果转化30余项,助力苏州贝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小巨人企业(创新类)”“江苏省苏州市独角兽企业”。在学生培养上,指导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一等奖8项,省部级奖项100多项,每年300余名毕业生中,74%在苏州区域就业并成长为单位骨干,有力支撑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和智力需求。

为身边的榜样点赞

  致敬每一位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