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跨国企业”正崛起 七成希望独立建站摆脱大平台(小型跨国公司)

2023-08-31

12月14日,德勤发布2021年度《科技赋能亚太数字贸易》报告,报告指出,在技术进步、国际合作开放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全球贸易正进入智能化升级,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加入数字贸易的全球产业链,其中亚太地区的“微型跨国企业”正在成为生力军。

“微型跨国企业”长啥样?据德勤对亚太多国60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的调研显示:85%的跨境电商,都是规模不到100人的小微型企业;少到甚至只有一两个人,却能把生意做到平均海外超过3个以上的海外市场。这些“微型跨国企业”的创始人,多为80后和90后,生来就是互联网原住民,不再像老一辈外贸人受限于沃尔玛等国际采购巨头订单,相反,他们擅于从全球社交网络上直面和发现消费需求,借助“本地制造”和亚太柔性的供应链,为同样年轻的海外消费者提供DTC轻定制。

“微型跨国企业”在哪些平台带货?报告显示:他们64%的生意做在亚马逊、31%做在eBay、做自建站和Lazada的各有18%,还有14%做在速卖通、13%在做其他海外本地电商平台。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亚洲“微型跨国企业”们的生意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有一个显著变化是:三成企业已建好了自己专属的独立外贸网站,还有七成企业也希望能自建独立站(独立网站)。相比以前得依赖亚马逊等大平台,自建独立站的兴起是“微型跨国企业”自主品牌意识觉醒的标志,不仅能免去上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进场费”、避免受制于大平台规则制约,还能更直接面对消费者,让“粉丝”对品牌更忠实,后续促活拉新更有主动权,做数字贸易数据也更安全。

能把货卖出去,也能把钱收回来——当天,浙江大学和蚂蚁研究院联合也推出了“RCEP区域数字贸易跨境支付服务指数”,侧面印证了:亚太跨境电商的资金结算通道能力在显著提升,其中“微型跨国企业”的活跃度、活力值最高。

指数显示,尽管经历了各种复杂情况,但从2018年一季度至今,RECP地区的跨境金融服务仍然显示出强大的韧性,总指数4年内上涨近2倍、年化增长率达到18.55%。

特别是在规模方面,2020年跨境支付服务规模指数的年环比增速达到53.5%,2021年的年环比增速则为14.7%,两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以支付笔数为标准衡量的支付活跃度,远远领先于卖家的增长数以及交易金额的增长,在 2021年 Q3同比增长 25.6%,创下了历史新高。就此,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教授解释,"这说明中小卖家在增加,订单逐渐呈现碎片化、小单化特征,印证了亚洲微型跨国企业的崛起势头。"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在上述德勤报告还是在浙大指数中,访谈过程中商家都提到了当下做跨境电商的“最难过”和“最满意”。一方面,“等船来”成为行业的普遍焦虑,近期的“集装箱热”已影响到“微型跨国企业”们的送货效率,物流成本过高、清关查验困难成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以中美海运航线为例,近期从中国上海到美国西海岸航线的集装箱运价已经从1300美元攀升到4000美元不止,到美国长滩港的货运时间被拖长到很可能9天船都进不了港。

而另一方面,在“微型跨国企业”们的经营百宝箱里,由于数字技术助力跨境收款可零门槛、低成本、高效率,所以他们对于收好钱袋子还比较满意。报告显示:在中日韩跨境电商卖家里,增长最快的跨境收款工具万里汇(WorldFirst)的占有率就超过四成。因为相比过去做外贸回款整体周期至少要1-2个月,蚂蚁集团旗下的万里汇(WorldFirst)不仅能让“微型跨国企业”们秒到账,大大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还能提款至支付宝,方便中国的跨境电商卖家们可直接去国内最大的内贸批发平台1688上再进货。

【记者】叶丹

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