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德州发布
3月22日,我市召开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系列第十场新闻发布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守军,市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耿发升,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董树华出席发布会,介绍2023年相关“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大数据局确定开展“推进健康证明数字化应用,提升企业和个人办事效率”和“‘数字红利惠社区’行动,加快建设智慧社区”2个“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
一、补短板项目:推进健康证明数字化应用,提升企业和个人办事效率
(一)项目内容:该项目紧紧围绕与企业、个人关系密切的健康证,瞄准德州市健康证明开具比较零散,无法统一管理,各县市区存在规范标准不统一,开具部门不明确,办理时限差距较大等问题,通过开发建设健康证数字化管理系统,消除制证、发证到亮证之间延时,达到“即制发即亮证”,实现全市健康证“制—发—亮”同步,推进健康证数字化管理,使得企业在办事过程中,无需再提交纸质健康证明,深化健康证“掌上办”助推“零次跑”,深入优化营商环境。
(二)项目目标:实现全市健康证数字化管理,以及“制—发—亮”同步,推进企业健康证“免提交”,提升企业和个人办事效率,助力企业健康稳定经营。
(三)项目任务:一是会同市卫生健康委研究制定《德州市健康证同步制发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健康证同步制发,推动健康证制证系统在全市应用。二是开发健康证数字化管理系统,推进全域内健康证开具机构全部使用统一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完成同步制发,实现健康证的规范管理与互认,并在全市成功推广应用。三是加强健康证数据应用,实现企业健康证“免提交”办事。打通“爱山东”APP亮证通道,实现即制发即亮证,以审批系统、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查验平台为应用载体,推进电子健康证线上应用。企业或从业人员在办事过程中出示电子健康证二维码,在政务大厅窗口通过证照API或证照查验平台,进行证照扫码获取相关证件,实现“免提交”办事,切实提升企业和个人办事效率。
二、争先进项目:开展“数字红利惠社区”行动,加快建设智慧社区
(一)项目内容:该项目围绕为企业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服务,推动有关事项就地办、就近办、掌上办,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以智慧社区建设为着力点,以“无证明城市”建设为结合点,建设完善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县市区分节点,依托城市大脑资源优势,持续用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变革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数字生态,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多社区群众。
(二)项目目标:聚焦基础设施、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社区治理、创新和应用服务等6个方面,开展“数字红利惠社区”行动,加快推进我市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三)项目任务:一是搭平台,建机制。依托城市大脑“云、网、数”支撑体系,建设德州市数智社区开放服务平台,全面支撑社区智慧化需求。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社区治理服务的融合应用,推动智慧社区开放服务平台与有关业务平台的融合互通,打造社区的“智慧中枢”,形成基础平台支撑保障。以平台一体支撑为核心,建立市、县、社区协同推进机制,市级统筹整合与社区相关的业务系统,县级负责谋划特色亮点,社区聚焦点上突破,利用平台资源,服务本地社区居民群众。二是通数据,强应用。深化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县级分节点与数智社区开放服务平台融合贯通,推动人口、电子证照、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向基层赋能,为社区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围绕企业和群众需求,深挖“免证”办事事项,拓展无证明服务领域,推动无证明办事向社区延伸,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三是谋创新,抓扩面。坚持“以用为大”,聚焦基础设施、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等方面,指导各县市区打造好用、管用、实用的场景。开展智慧社区轮值活动,以各县市区为主体推出特色应用,在全市进行宣传推广,逐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形成“一点创新、全市复用”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市大数据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建设,坚持贴近群众和企业实际需求,勇于改革创新,突出惠企利民,干在实处、干出实效、走在前列,让数字化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群众和企业,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作出应有贡献。
请问如何保障“推进健康证明数字化应用,提升企业和个人办事效率”项目的顺利落地?
耿发升: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康证明数字化应用,是推进健康证“免证办”的必要环节,是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效率的基础,要切实落实“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安排专人负责,扎实推进工作落实。
二是压实责任分工。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落实,制定工作台账,细化目标和任务,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按时完成任务。
三是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全面强化健康证明数据保护,防范证照数据安全风险,构建全面覆盖、自主可控的安全防护体系,筑牢安全防线,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
请问从哪些方面保障开展“数字红利惠社区”行动,加快建设智慧社区项目稳步推进?
耿发升: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县(市、区)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以县域为单位推进整体建设,根据建设标准做好县域范围内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各社区按照统一部署,因地制宜探索开发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应用,引导群众全面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应用以及评估评价工作。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智慧社区建设支持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智慧社区实际应用水平。
三是加强安全保障。强化社区队伍建设,加强对社区工作者信息化技能培训,持续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能力。注重安全防护,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安全长效保护机制,加强关键基础设施防护能力,强化各类数据资源安全管理和防护。